器物说杭州首拍即将开启,本次拍卖集结了器物说掌柜汪先生和一众工作人员数月的辛勤付出,希望给大家呈现一场难忘的“致敬·收藏”的文化盛宴。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件,是一尊标准元明钱塘风铜释迦牟尼成道像,它以完美造型、华丽装饰、精巧无比的工艺充分展现盛世时期佛像艺术的辉煌成就和鲜明风格。
元明钱塘风格铜释迦牟尼成道像(有款)
H17.5cm
款识:岳妙惠发心永远供养钱塘陈以德造
此尊铜释迦牟尼佛面相饱满方正,五官刻画清晰,棱角分明,双眉间点白毫,双目微闭,大耳垂肩,温和端详。佛头发髻造型较为锐尖,上施些微蓝绿色,顶宝珠。身披佛衣,纹饰层迭有致,其上錾刻细密的花纹。
所穿佛裙亦雕刻精美,莲花底座莲瓣分布稀疏,每颗皆宝实粒大,满布一周。宗教审美与中原传统宗教文化兼具,倍添一种特殊的唯美氛围。底座一处印刻“岳妙惠发心永远供养钱塘陈以德造”,清晰隽永。整尊造像端庄大气,铜质坚实莹润,无论是开脸、螺发、衣饰和手印、台座均体现出钱塘地区造像艺术的高超艺术表演力,不失为一件极具特色的元代金铜造像之佳作。
佛陀以全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佛时,以右手触地降伏魔王的手印被称为“触地印”或“降魔印”。造像通体哑光但质感天成、色泽沉静,虽无太多繁杂的纹饰,通过对肌肉的刻画和袈裟纹饰的写实化处理,使得佛陀像于古朴中透着一种大度的气概。
13-14世纪铜鎏金宝生如来佛(一对)
H19cm
材质:铜鎏金
宝生佛亦称为五方佛中之南方佛,也称为五智佛之一。
其中一尊施触地印,又称证悟印或降魔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
相传佛陀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其清修。后来佛陀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终使魔王惧伏。
另一为施愿印。面对信众祈愿,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也会替他们实现,这时佛菩萨则会结施愿印,表示以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施予众生所需,示对众生施与慈悲与慷慨。
此尊头戴宝冠,宝冠镶嵌繁缛,宝珠顶严,面庞俊秀,弯眉与鼻胫相连,法相欢喜。耳铛为棱形镶嵌,飘带上扬,与宝冠、臂钏等配饰风格一致。上躯挺拔,肩胸宽厚。袒上身佩戴璎珞,裙腰显露,裙边錾刻精美的缠枝莲纹。台座上缘饰有连珠,莲瓣细长舒展,内层莲瓣向上卷起,台座下沿外翻,莲瓣扁垂扁大,尖端微翘,瓣端微微翘起;上下对称,排列规整,在莲座的的衬托下,佛陀更显高大伟岸,气势非凡。
尼藏风格以及成对珍藏更显弥足珍贵。无论年份、品相,还是艺术性,都值得藏家珍视藏之。
明黄铜鎏金不空成就佛(弥勒说法西藏风格)
H20cm
此尊不空成就佛结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结禅定印,头饰螺发,肉髻高耸,顶严饰有宝珠,两耳垂肩。面相方圆端正,双眉细长,眼睑下垂,神态沉静,五官明晰,上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衣纹錾刻装饰图案。
全跏趺端坐在宽大的仰覆莲座上,莲座造型周正,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素面莲瓣饱满,形制美观大方。袈裟边缘格纹的衣襟及格纹的间隔部位,精细华贵之气,肉眼可见;袈裟底边折叠褶皱和双层装饰图案,更显繁复华丽。
造像对背面的处理也是一丝不苟,袈裟随身型而产生相应的倾斜,自然和谐。
整尊雕像,厚重沉手,质地华美细腻,美不胜收,从设计比例、装饰细节到工艺水准,应属顶级作品,原封底尚存,愈显殊胜,也令此件作品展现了超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宗教价值。
说起铜炉,器物说掌柜汪先生和宣德炉结缘是在年,机缘巧合的结识鐘鼎茗香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并参与他在北京举办的“鐘鼎茗香荣斋吉金——明清铜炉展”,继而走上收藏宣德炉的道路。
自古以来,藏者必求物质之精,物意之善,精材艺是也。马槽炉一器,多出自康熙一朝,入明之器甚少,此次春拍一件:“明宣德年制铜制马槽炉”可谓极致,颇为珍罕。
明铜制马槽炉
款识:“宣德年制”款
D:19.6cmD(口):13.6*9.7cmH:8.8cm
Weight:g
此炉饰戟耳,整器棠梨色原皮壳,精华在隐显之间,极妙。此马槽炉底刻「宣德年制」篆书款,结字方正规整,刀法劲健有力,为此类炉传世品中的上乘之作,此等工艺,为明中期常见工艺与样式。
皮色厚润沉韵,光自内出,铜质高贵持重,细腻精亮,沉厚压手,叩之洪声,亮丽游音,徊环颤妙,与同类体积钵炉相较,比重略大,当为极致精铜,非十二炼不可得也。款识“宣德年制”,刻线舒畅,直方精准,其图式、其奏刀,劲健精准,非宫廷高匠,焉能成就。
明铜冲耳三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篆书款
D(口):13.6cmH:7.0cm
Weight:.5g
此炉铜质缜密,造型圆浑。炉身宽阔厚重,束颈圆鼓腹,下承三乳足,肥硕饱满,粗韧有力,口沿出双冲耳,线条圆熟朴拙,张弛有度,处理极为精妙。内膛平整,烧结老道。口腹曼妙,耳足精致,扁宽、薄壁、坠手,为明代冲天耳大炉之殿堂高器。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明代中期以来,楷书刻款多见,唯篆书尤少,更以大炉且加刻篆书款者稀缺。故,此炉着以此款,是为明代极具代表之高器。
明象耳法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D(口):14.9cmH:7.8cm
Weight:.2g
斯炉侈口似古盏,双耳兀象,突鼻卷孔,双目毗睨,三足饰如意纹,厚重显富贵,故可称之为“法盏象耳式炉”当为确切也。
此炉铜制晶亮黄润,脂样密实,持之沉重,异乎常器,厚润贵重,柔绵高洁,品相完美,工精形佳,色妙质纯,高尚之色焉。
清早期官造桥耳三足炉
D:11.7cm,H:6.1cm,W:g
款识:宣德年
此款桥耳炉,将两边的桥耳设计成恰到好处的两条弧线,再将两耳的弧线无缝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波浪起伏的一条完整回环的优美婉转曲线。
炉铜质,唇口,鼓腹,下承三足。造型简练,打磨光润,线条稳重雅致,铜色幽雅,包浆浑圆莹润,口缘一对蜿蜒似玉带桥耳,俊逸飞动,炉底部中央减地阳刻“宣德年”三字阳文篆书款,字形长方端整。桥耳炉双耳斜朝上立于口沿,正视之如拱桥形。
此炉气韵浑成,造型凝重而大气,熔铸饱满规整,线条简洁优雅,整器时代风格鲜明,皮色朗润,铜质精练,必出官铸。
清早期鋬耳押经炉
安思远旧藏
D:15cm,H:8.8cm,W:g
款识:宣德年制
此款安思远藏压经炉,当为压经炉之标准器,厚口宽平,内敛外侈,颈部收束,鼓腹丰腴,下承乳足肥润,短而不矮,布局精准,双耳精对,
方正而环扣有力,与平口圆足,恰和谐美。皮壳红晕悠悠,深邃迷人,意兴阑珊。整器规整的造型、简洁的线条、古拙的双耳、异彩的皮色、朴素无纹的装饰均使此物显得古意盎然,充满浑穆之感。叩之则发声激越,颤音悠长;入手则可感其沉重厚实,用料精良。
包浆滑润,深入肌理,显现久经岁月之感,无论器形、铜质、做工,实乃炉中佳品。
清早期·蚰龙耳簋式炉
D:14cm,H:8.8cm,W:.5g
款识:家藏珍宝”
蚰耳又称蚰蜒耳或蚰龙耳,蚰蜒曲身行走,与此耳龙身弯曲相类,故称蚰龙。蚰耳炉是宣炉中最为经典之款式。
皮色均清细腻,筒骨光耀,诱人陶醉,真绝色也。结构谐雅,一模铸就,甚是古妙。铜黄亮古朴,密实沉坠,薄压手,音清越,精铜也。
器型典雅沉稳,口薄腹厚,线条流畅柔美。炉底铸刻“家藏珍宝款,笔意甚浓,不计工拙,看似随意,然仪轨森然,也可读出造款者匠心独具。铸后直接奏刀刻出,字体端庄俊秀,有魏碑风骨,张力十足,为典型明至清早款。
清早期铜红皮冲耳三足炉
D:8.8cmH12.5cm
此炉质地精纯细密,体大而压手,叩之曼妙。皮壳呈枣红色,抚之细润,精气内敛,有金玉之光泽,属上等佳色。整炉做侈口厚唇,束颈鼓腹,底承三乳足。口沿上一双冲天耳,线条粗厚,略微外撇,极富力量感,使整器更显典雅稳重。
炉底正中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形恭谨端正,圆转流畅,为铸款精修而成。
全器枣皮红色,色泽统一,保存尚好,颇为不易。底足显原铜色,金黄致密,入手颇沉。整器精铜铸造,器壁厚薄匀称,内膛处理到位,皮色完整,款识精良。
明末清初兽耳如意足鼓式炉
D:16.2cm,H:9.3cm,W:g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
来源:杨炳祯先生旧藏。
出版:《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年
此炉呈鼓式造型,敛口,鼓腹,两侧对称置双狮首为耳,狮首鎏金,造型威严肃穆,毛发堆迭,饰上下两层,刻画精细,三如意足,造型古朴端庄。栗壳色皮色,包浆沉稳,色泽典雅。
炉底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铸款。刀法纯熟凝练,字形奇巧,极有清雅古拙的金石意趣。收录于《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台湾历史博物馆,年。
清早期琴书清玩款冲耳炉
D:14.9cm,H:8.2cm,W:g
款识:琴书清玩
形制简洁明雅,不附著,不赘饰,单单仅鼓腹巧耳形状已足够大方明确。炉腹饱满,炉耳向上展开呈祈拜姿态,炉口和炉颈平缓圆转,足底露原铜色,金亮细密。器型端正,油润可爱,肃穆而古朴。
篆字私款“琴书清玩”,字形流畅圆润,铸款清晰,拙雅有韵,金石味浓,其蕴万千气象于雅室,藏玄理五行于方寸。伴文墨引经据典,伴琴书怡养高德,于方寸斗室间沉烟袅袅,素雅清静,平而不凡,品鉴赏用,甚是快意,当为文房之中,殿堂之上之高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