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传奇
文/杨旭兵
本文将选入民族出版社故事丛书《灌州故事》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川西名刹普照寺,坐落在山灵水秀的大观镇青峰山。
青峰山前后左右都是风景,北望高耸入云的青城山金鞭岩,西顾一望无际的大熊猫生态自然保护区深引藏羌生活区,南有水流轻柔舒缓的味江河蜿蜒东去汇入岷江,东望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富庶锦绣的成都平原在朝辉映衬下,生活着一群悠闲的蜀都川民。一条奔腾的岷江河倒映着八百里幽幽青城山风景,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早已在这方有灵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青峰山山中树高林密,葱茏蔽日,四季山花烂漫,飘香四溢,山泉清流潺潺而下,显得清幽宁静。群山环峙,古柏参天,静谧幽翠雅致清新,从山下往上一望,朦胧的远山笼罩一层薄纱轻雾,影影绰绰忽远忽近,好像是大自然的一幅泼墨山水画,越看越美,越近越显灵气,大自然的神奇赋予我们许多想象不到的美。
中国道教界的几大尊神,佛教界几大菩萨都在此地坐禅论道,接受人们的香火叩拜。青峰山、普照寺、雪山寺,一山融两寺,一寺融两教,佛教领袖如来佛主自然位正中,观音菩萨融入中华文化。代表财神的中华道教人物道君——文昌帝君供奉在前殿,弥勒佛笑迎八方施主香客,四大天王魔氏兄弟镇守山门左右,传说人们在此地居住都会被沾染上仙气,快乐潇洒自由自在,享受着恬静无忧的快乐生活。
今天我还要给各位看客闲聊普照寺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镇寺之宝——“避尘珠”的故事。
普照寺当年普照寺在修建完成后的几十年间,香火一直不旺,寺中僧人们个个心中忧闷,但是又一想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的确又没有别的办法,也就顺其自然没作任何思考打算。
清朝道光年间,这年农历六月十三是观世音菩萨大法会,天朗气清风和日丽,善男信女纷纷攘攘进庙上香,香烟轻轻渺渺上达天庭,仿佛将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心愿传到天上。到了中午时分,寺院内香客越来越多,燃烧过的香灰也就堆积多了,一阵山风吹拂,灰尘飞扬,弄得到处都是,香客们也不在意,紧接着一阵狂风袭来,香客僧侣们心中掠过一丝惊恐,不由自主地往后退几步。
众人都往后退或者找人多的地方互相借胆助威,中间空旷之地上站着一位僧人,年纪大约七八十岁,虽说是年高,但眉目清秀面如冠玉,气宇轩昂与众不同,沉稳内敛身如挺松,身披一件浅红朱云袈裟,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胸前佩戴佛家念珠,包桨上瓷光彩照人,手拿一青铜钵盂,外有铭文内面锃光瓦亮,身后背一青色布袋,里面装的可能是云游僧所必备的衣物、度谍、文书之类的生活用品,原来这位僧人到此是云游的,他听说普照寺今天有法会,也来凑热闹观风景。
此刻山风吹得较先前还要凶猛,刚刚还晴朗的天气,骤然变得夹雷带电,乌压压黑沉沉地在寺庙上空翻滚盘旋,扬起的灰尘在空中乱舞,寺庙房顶上的枯枝落叶在四散乱飞,夹杂着一种阴森的怪叫吼声。香客和寺中僧人见此奇景怪象非常害怕,都躲到远处安全的地方。人群中有人就在低语:“活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怪现象,妈哟,这么吓人!你们几个走不走哦?我是要赶紧走了!”
人们个个面露呆色心惊胆战之时,只见那位云游僧人,从容不惊地站在原地,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他从布袋中拿出一个如汤圆般大小的白色珠子,然后对着寺庙上空比划几下,念的什么无人知晓,片刻之后,山风停止,灰尘下沉,乌云散去,太阳又露出光芒。狂风吹得遍地都是的枯叶落枝,此时神话般地尽归在院中一空地上。寺中主持目睹了此刻发生的一切,被眼前的一幕吓傻了,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呆呆地站在原地,此刻的他头脑里恐怕真的是“四大皆空”。
等到一切归于平静后,那位云游僧人走到主持面前,口念阿弥陀佛,然后将手中那颗珠子交到主持手中,并亲授佛家咒语,主持正在思量复习念诵咒语时,只见游方僧人在院中化作一缕彩云腾空而起,主持掌中的珠子慢慢脱离掌心在空中飞舞,随即在寺庙顶上化着白云绕飞盘旋几圈,接着就不见了,一切又归于平静。
众多香客和寺中僧人目睹此神奇的情景,纷纷折腰伏地虔诚叩拜,发生这样奇异事情的消息也就传播得风快——普照寺的菩萨显灵了!整个川西坝子巴蜀西南地区知道的人越来越多,那天以后普照寺人气越来越多,香火兴旺历久不衰。
从此以后普照寺的寺内房梁、屋檐、窗格、门框都不见灰尘和蜘蛛网,房顶瓦槽上不见枯枝落叶,这个就是避尘珠的传奇故事版本之一。
避尘珠的故事版本还多,只求传奇性不能求其真,寺中又没有文字记载,到今天也没有人见过避尘珠,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个谜,在茶余饭后说一说,听一听罢了。正所谓:独坐净心亭,静听秋蝉鸣。抬眼观鸟归,置身暮鼓声。
去年3月9日那天,每天坚持早起散步的我,一个人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呼吸着早上清晰湿润的空气,曲径而上来到“净心亭”小坐。
四周山林青翠遮云避光,满山密布的藤蔓植物散发出沁心的清香,一阵微风吹来,夹杂着野草山花的香味扑鼻入肺,耳畔飘来蝉鸣之声,伴随着在山林回响的鸟鸣,心情自然而然融入美好的清幽环境之中,我也没在意许多,反复做了几十次深呼吸,心肝脾肺也就轻柔畅快许多了。
这时从山下上来一位尼姑手提两个包裹,来到净心亭,可能是包裹太沉又走得太急,加上又是上坡,觉得有些心疲体乏,无力地将身体轻靠在亭柱上。
我假装有意无意地偷瞟几眼尼姑,怕她发现我在看她,万一人家心头不高兴,楞睛鼓眼黑嘴咚脸地说我几句“你这个人咋个装疯迷窍的”,那才不好,毕竟僧俗有别男女有隔。她身着青皂色上衣,穿浅灰色裤子,一双黄黑混搭轻便布鞋,但见那女尼姑三十岁上下,唇红齿白明眸柳眉,面如赤玉肤如凝脂,嫩膊细手如剥皮春笋,体态匀称,眼睛半眯轻靠在廊柱上,这般容貌这等优雅的身材,假如身处社会公众职场,肯定是非常优秀能干的白领精英,不知她为何剪断万千青丝遁入空门,心中不免为她感到有点惋惜。
大约几分钟后,她舒缓一下了,微壮胆子的我,便主动和她打招呼,一问一答之间,她觉得没什么可以对我设防的,况且这又是她们自己的地盘上。
她见我右手戴一串犀角紫檀佛珠手串光彩照人,左手佩戴碧玉念珠闪闪发光,胸前翡翠观音翠绿剔透,一副与佛有缘的相貌,长着一副慈眉善目面相,她还调侃我几句:“想不到你这位施主,身处红尘闹市,还喜欢我们佛家的法器。”我说:“人有时候还得需要让自己身心静一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欢和爱好,你们佛家讲的静悟、参透、禅修,恰恰是我们需要参悟的最高境界。”闲谈之余。眼观耳闻女尼白齿薄唇声如银铃清脆悦耳,言谈吐字清脆有序。
慢慢聊开之后,她问我:“施主,你刚刚听到蝉鸣之声了没有?”我说:“偶尔听到几声。”她又问我:“你觉不觉得奇怪吗,初春时节怎么会有蝉鸣之声呢?”我说:“这个我就不晓得了。”其实她这么一问,反而增添了我的好奇心,我也在想这个问题,随即便问:“师傅,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她说:“在这惊蛰时节,许多蚊虫蚂蚁都还没有苏醒破茧,而我们普照寺就会听到蝉鸣之声,这就是奇异特别之处。”我也带着好奇心问她一句:“师傅,可不可以说来听听?”稍微缓了一下,她才慢慢开始讲这个事情的由来。
清代咸丰年间,当年建寺过程中,周边有几十棵桢楠古柏未被砍伐,作为建寺栋梁之用,当时正值深秋之时,柏树桢楠树种子已经成熟,人们又将成熟的树种子收集起来,然后在周边开始重新种植,说来也是奇怪,种植的树大部分都长得快,可能是因为山有佛气土有灵气,土壤肥沃水源有营养的原理吧,从种子到树苗,一晃十几年时间都有大斗碗那么粗,完全属于自然生长,那个年代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也有病虫害,但是也没有办法防止,所以有些树梢树枝经常被虫子咬掉,但也属正常。
就在这年虫子特别凶,而且还特别来得早,寺庙上的僧人见状也束手无策,也就任其虫子咬食,有些树叶几乎被啃咬光了,寺里僧人见了根本无计可施,只有听天由命,那个年代又不像今天,弄点药喷上去啥子虫虫都要死完。
僧人们每天早上到大殿上早课,远处隐隐约约飘来几声蝉鸣,粗心的人们也没有在意,有位年纪大一点的尼姑说:“这个季节怎么会有蝉鸣之声呢?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大。”僧侣们也在疑问反思此事。
寺庙的早课在观音菩萨的大殿举行,声音清脆悠扬,一只色如白玉的蝉,慢慢飞进僧人的早课现场,轻轻地停留在观音菩萨的兰花指上,此时每个人都已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只通体白色又带几点黑色斑点的蝉,个头足有五寸左右,身体呈现透明状,眼睛鼓鼓的有豌豆那么大,翅膀轻薄有力,蝉翼纹路清晰,几只脚爪粗壮结实,落定之后鸣叫几声,那声音是僧人们从来没有听见过的,声音绕大殿回响在耳,仿佛有一种神奇的穿透力,僧人们目睹这情景感到非常惊讶,更为神奇的是,此刻的观音菩萨面部表情有些微动,口中喃喃细语,僧人们听不清楚念叨的什么,还以为自己的眼睛看花了。难道是菩萨显灵了?
此时,只见观音菩萨那双丰腴的兰花指轻轻一挥,那蝉像是得到菩萨的指令一样,借力展翅高飞冲出大殿。
这一飞出大殿就不得了,不一会工夫,整个青峰山上空,成百上千的蝉在树林中鸣叫,当然那些在树上鸣叫的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那只最大的蝉,也就是观音菩萨手指的那个,可能是上天派它下界拯救树林的神蝉吧,见过的僧人们说那是一只色白如玉的灵蝉,所以就叫它白玉灵蝉。
传说终归是传说,每到深秋时节,蝉又默默离开去,待到来年继续为森林驱虫授粉,不论早迟只要你去普照寺,到处都是蝉鸣鸟叫之声,为寺庙增添几分活力灵气,更为奇怪的是,你在任何地方捡几片落叶,不会发现有虫食过的痕迹。
当然,那个女尼讲得绘声绘色,我的耳朵都听来立起了,巴不得她继续往下讲,再讲点更多更好的有关普照寺的传奇故事。开斋晨钟再次敲响,没时间再摆闲聊了,帮着她提着两袋包裹送回到她的禅房里。
事情到此还没有完,女尼还请我吃了早斋,我心中暗喜,听了免费的传奇故事还有人管早饭。当天晚上我顺着女尼所讲的故事展开我的想象,夜里还做个与白玉灵蝉有关的梦,与女尼在“净心亭”讲的故事非常吻合,几天后到古玩市场瞎逛,不经意间看见一件白玉蝉把件,大体和女尼描述的一样,心中窃喜,无论如何要将它得到,经过几番讨价还价后,在卖主面前云山雾罩,胡说乱侃一阵,卖方也架不住了,最后终于以一个我非常理想的价格揽入囊中,可能是听了故事以后,我和灵蝉结下了深深的缘分吧。正是:山高林密听蝉鸣,晨游青峰闻佛音。幽静之境心自悟,清茶素食迎佳宾。
青峰山普照寺的传奇故事很多,聊了两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现在说点现实东西。
20世纪90年代,青峰山普照寺在市委的招商引资带动下,寺庙大部分新修扩建修缮完毕,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是一派庄严、肃穆、宁静、大气的景象,年3月都江堰市在鹤翔山庄召开旅游工作会,会上市委书记作了都江堰旅游发展方向的工作指导,会上提到了普照寺今后的发展问题。
当时的普照寺只是一个寺庙,还没有正式官方界定名称,在修建期间临时称为普照寺经济开发区,这个称呼在当时有点符合,但后来在对外宣传上又觉得有些不妥,所以说在都江堰市旅游工作会上,人们在名称定位上大费脑筋。
会上有人提出:普照寺风景区、普照寺管理处、普照寺森林公园。反正提法很多又都不适合当前形势。会后在用晚餐时,市委书记徐振汉、市长代兴泉和主管旅游工作的各级领导,大家同桌共叙积极建言,当时在场参加会议的大观镇党委书记吴承堂、镇长郑光健以及政府工作人员杨永刚、杨茂子一行人,关于普照寺名称定名问题,大家展开讨论。
市委书记徐振汉听了大家的发言和提名,最后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我们目前有青城山景区管理局、青城后山管理处,普照寺就改为青城外山管理局,由镇党委书记兼任局长,镇长兼任副局长职务,一切筹备工作由镇政府统一主抓。”这样一来普照寺就有了一个对外叫得响亮的名字——青城外山管理局。
定名以后市委书记徐振汉专程到成都省委大院,找当时的省委副书记荣高棠同志为青城外山风景区题字,现在普照寺第一道山门上的牌匾“青城外山”四个雄奇魁伟熠熠生辉的大字,就是省委副书记荣高棠为普照寺留下的墨宝,这就是现在人们对普照寺的重新认识和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柏可遮阴,禅道见幽深。清泉潺潺流,仰观鸟归林。
进入21世纪,大观镇引进的许多项目逐步完成,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寻找优势,开发利用许多有利条件。首先,从自身着手利用好政策大环境,打造众多高档乡村酒店和民宿农舍,在夏秋季节,许多火炉城市的市民纷纷到大观避暑,味江河畔男男女女身着各色泳装水中畅游、冲浪、戏水。既是一道人文风情,又给山水增添人文灵气。因为每年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比较多,往往是一房难求,大多是今年就将明年的住房提前预订。
环境清幽凉爽,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初步计算,每年一万多人在大观避暑度假,形成消费产业链拉动市场经济,促进当地百姓收入增加,肉类、蔬菜、水果、禽蛋等一系列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量增加,使整个大观镇经济得到有效增长,在大观镇辖区内的几个行政村,更加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和机会,争取在实施和布局上尽量做得更加完善。
今天的大观镇是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是人们喜欢的清静幽香兰馨之地,文人在此留下不少的名篇佳作,诗人在这里把酒对月,画家对这方山水更为热爱,勾出许多创作灵感,提笔轻描泼墨之间就是一幅自然水墨长卷,置身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人们在此地一杯醇香一盏清茶享受那份轻松飘逸,遮不住的翠绿画面展露在你面前,深吸一口清润的空气,满眼到处是青山绿水,处处充满文化气息,人们在这里生活、休闲、度假与山水相融,与自然相伴,好不惬意快哉:
北望青城绕紫云,南看味江润古城。
西有密林育国宝,东边佛光佑太平。
圣母隐居修真身,灵山秀水埋忠瑰。
天国佛寺钟声远,盛夏清凉渡游人。
本文图片:赵家明拍摄杨旭兵:四川都江堰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岁月都江堰编辑部主任。发表有《青城吟》《相遇是缘》《猴年感怀》《月园中秋》,散文《水浒中的智慧》《说吃》《水墨国画》《春天您来了》《明月寄相思》《秋韵》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