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悠久历史,底蕴丰厚文物荟萃,古韵生辉
TUhjnbcbe - 2024/12/22 17:05:00

汉·蒜头铜壶:形似我们吃的蒜头,则成为蒜头铜壶,其颈细长,底部圆润。此品发现于长武县。

唐·望仙髻女俑:红衣绿袖彩裙、头上梳着复杂而高峻、超过二尺的唐代流行发式双环望仙髻的舞女彩俑。年出土于长武枣园镇郭村唐代大将军张臣合之墓,被考古专家命名为“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的国宝级文物。唐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通体彩绘,女舞俑头上梳着一种复杂而高峻的发髻,名双环望仙髻,是唐代著名发型。

唐海兽葡萄镜以伏兽作钮,是唐代最为常见的铜镜品种。画面以海兽、葡萄作主要花纹,用凸起的连珠纹高圈把镜背分成内外两区,内区有五只海兽围绕镜钮作同方向奔跑状,其外葡萄枝蔓交缠;外区则以缠枝葡萄与展翅飞翔或栖立歇息的小鸟相间,最外一周用宝相花作边饰。造型厚重,构图富于变化,图像高凸出镜背呈现出高浮雕效果,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精品。

唐·黑人舞俑:唐彩绘昆仑黑人舞俑,出自于张臣合墓,卷发、黑肤、赤足、高鼻,作微笑舞状。右手五指并拢从腰间作前伸状,举在脑后的左手紧握成拳状,右腿后蹬扭腰提腿,四肢皆带舞环,动感十足。

鎏金观音像唐。年在昭仁镇东关村出土。共出土39尊,造型及大小各异。最高者29.5厘米,最小者9.1厘米,有佛菩萨、力士等均有桃形背光,下为四足方座。造型精美,纹饰流畅,为唐代之遗物。

鎏金佛像唐。年在昭仁镇东关村出土。共出土39尊,造型及大小各异。最高者29.5厘米,最小者9.1厘米,有佛菩萨、力士等均有桃形背光,下为四足方座。造型精美,纹饰流畅,为唐代之遗物。

郭伏安造像碑北魏延昌二年()。丁家乡直谷村出土。背龛式造像。通高53厘米,宽30厘米,厚9厘米。主尊为交脚弥勒像,头戴宝冠,眉弧弯,面部清瘦。耳垂较短。着贴体佛衣,衣褶细密,腰间系带,交脚坐。两侧有护法狮。龛内壁有舟形火焰纹背光。龛楣尖拱形。龛内两侧有二二弟子。龛楣之上有四飞天,飞天之上刻一排并坐八坐佛。龛外左侧刻文珠,题记为“此是文殊佛”;龛外右侧一弟子像,题记为“比丘僧崔”。

年藏入长武县文物收藏单位。高34厘米,口设15厘米,足径18厘米。罐体浑圆,直口,短颈,半肩,鼓发,腹部以下渐内收,平底,矮圈足。通体施青花纹饰、自颈部至是部以三道卷草纹带将整个画面分为四个区,颈部饰一圈葡花纹,腹部为人物故事画,绘有6个人物形象,其中四人骑于马上。一人徒步指引象车,一人坐于车内。除车上一人外,其余四人从发饰、服饰、装来上看,均为少数民族装扮。局部以奇树异草衬托。

1
查看完整版本: 悠久历史,底蕴丰厚文物荟萃,古韵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