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邂逅泉州,寻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记忆五 [复制链接]

1#

:游览泉州信仰之城,探访蟳蜅村,穿越洛阳桥沧桑岁月

行程:关帝庙——南少林寺——清源山——蟳蜅渔村——洛阳桥——夜宿崇武古城海边

匆忙小睡几个小时,早早又要准备出发了。还好,小西埕民宿的床是我喜欢的硬床,像我这种“大叔”级别的,还是非常喜欢的。

昨天一天的行程信息量太大,连发个9图的机会都没有。泉州一天的行程,居然可以写三期游记,我也是真佩服自己。其实泉州要写的太多太多,对于一个纯正的北方人来说,哪里都是新鲜的,哪里都是那么的惊奇。而今天的行程,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今天主办方为我们请了一位泉州的金牌导游:杨远彬。杨导跟我们一样,都是80后,杨导从事导游行业已9年,年评为中国好导游称号,更是CCTV《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特别节目》的讲解员。

(图片来自杨导朋友圈)

下了车,远远的就看见香火旺盛的闽南特色庙宇。而杨导先为我们介绍了关帝庙旁边一处不起眼的砖木式建筑,这就是锡兰侨民旧居。锡兰,我记得家里的地图上还有这个国家的称呼,而现在已变成印度洋上的宝石-斯里兰卡。在明天顺二年(),锡兰国王遣王子出使中国,时因锡兰国内变故,王子滞留泉州。后裔于清初建此居所。20年前,现任房主准备搬家,无意中翻到家传几百年的老房契,发现世居几代人的老房子,竟然曾经是锡兰王子后裔故居。于是房子命运随之改变。旧居占地多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双坡顶,抬梁式构架。为什么会先讲这里,这也证明了当时古泉州的海上商贸文化的繁荣。

介绍完锡兰侨民旧居,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关帝庙。之前旅行也见过不少关帝庙,但都是非常非常小的,而泉州的关帝庙,气势恢宏,规模庞大,最主要的就是香火旺盛。因为在看锡兰旧居的时候就被浓浓的香火味包围着。

这座关帝庙已有多年的历史。关帝庙,又称通淮关岳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年)增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武圣的著名古迹,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

可以认真看一下屋檐,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听杨导说关岳庙是因为祭拜关羽和岳飞得名,在泉州是香火最旺盛的寺庙了,特别是初一十五,烟雾袅绕在整个寺庙中,贡品也是摆满桌面,求事业特别灵验的,因此做生意的人都会到这里祭拜,所以会看到很多年轻人来,这也是我从来没见过的。

正赶上今天是周日,虔诚的人特别的多。每个人都把一把香举过头顶往里面挤,我也挤进去看了下,里面转个身的空间也没有,举过头顶的香灰掉下来也无处躲避。出来旅游一定要记得,不要在寺庙内拍照,尤其是不可以拍塑像。

据说这里抽签都很灵,人太多我就不去体验了。另外焚香烛的炉子有排烟处理装置,环保做的很好。

离开关帝庙,本想去旁边的清净寺,但因我们每都景点都停留的时间太长,又怕错过下一站少林寺的“武林大会”,就遗憾的错过了。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在车上一扫而过,没有来得及拍照,等下次去泉州再仔细的游览。

俗话说:“南少林,北武当”,在各种武侠小说中提到过。武当没去过,正宗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也没去过,今天能来到南少林是非常的兴奋,还了儿时的武侠梦。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图为少林寺的山门,由著名旅菲侨领陈祖昌独资捐建。

过了山门爬了几层台阶,就看到了一块刻有“南少林寺遗址”的大石头。关于谁才是正宗的南少林,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原来当今至少有三处南少林,而且还都在福建省内。一处在莆田,一处在泉州,还有一处在福清。三个南少林绝不是空穴来风,人家都能拿得出一些考古出土文物证明自己,也分别都找了一些大咖给自己证明。泉州请古典小说家金庸大师,莆田请中国佛教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福清请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法师、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校长释永寿。那么如何去看待这件事情呢?其实南少林的确存在,而且这三座寺院也都可以称得上是南少林,遗址都是真的,庙都是后修的。南少林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这三个地方其实可以看成是一条路径,由北向南分别是:福清—莆田—泉州,可能最开始大部分僧人都到了福清了,后来一部分向南传播来到了莆田,再向南传播来到了泉州,而起庙名的时候都记得自己来自于少林寺,所以都叫南少林。

这两个字你认识吗?我是一个字没认出来!如果你有机会来这里,可以跟小伙伴说,这两个字念“洗心”,洗心亭就是这里了。

少林寺果然非常幽静,在许多茂密的大树下,感觉到一丝丝清凉,山中焚香的小和尚,看我在拍照,不自觉的转过头去,有些害羞。

顺着台阶一直前往,有个分叉口,左边是往主线大殿,右边是往演武场。目前少林寺有些还在维修中,有些还未完全开放。主要建筑物为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长廊、观音阁、藏经阁……两侧为钟楼,中间是天王殿,因尊敬佛,在寺外拍了建筑,未走进拍摄。庄严清静的天王殿一般做为寺庙的首殿,主要供奉四大天王、弥勒及韦驮天尊。大雄宝殿在两个巨榕的包围下,更显得历史悠远,大殿雄伟壮观,堪称建筑精品。正面四个金碧辉煌的大字“少林禅寺”乃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字迹苍劲有力。

寺院和尚开始在大雄宝殿内诵经,舒缓有度,余音绕梁,飘向天际。我驻足闭目临听,彷佛天籁之音,甚是感动。

由两边的长廊转出就是观音阁,三层楼高约22米,它是按照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整合建造。

由观音阁楼梯继续往上就是普贤阁和文殊阁。隐藏在最深处的是藏经阁,也是在最高处,由古老的台阶走进日辉门或月德门,才可以到达藏经阁,目前未开放。

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下面请欣赏正宗的南少林功夫与广西玉林武术团的切磋表演。

蓝天白云下的少林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红色的建筑物,在绿荫的下格外的美丽庄严,这样的少林寺,静谧中带着神秘之感。

午饭:少林寺斋饭

事实上南少林最大的看点是山门前的牌坊,那个牌坊是现在泉州仅存的一个牌坊。它矗立在工地上,几乎都成了危险建筑。牌坊并不十分精美,但是闽南的牌坊很有特色,中间有很大的镂空,然后牌坊的连接处也会使用青石,和整体的颜色形成反差。“急公尚义---赐李森”,故名:急公尚义坊。清康熙五十四年(年),大学士李光地为旌表其八世祖李森,建立此坊。急公尚义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烨亲笔。坊为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仿木石建筑,立方柱12根,面宽三开间10.20米,三进深28平方米,高12米。现保存基本完好,其石浮雕、透雕精美,是市区数百座石埤坊中的仅存者。

吃完斋饭,继续赶往州的母亲山清源山,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之一。清源山是泉州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5A级景区,是泉州的标志性景点。这里除了看人文景观和爬山锻炼,在山中喝茶和在山顶吃喝也是种独特的乐趣。停下脚步喝喝茶,慢慢品味闽南文化。此处是老君岩非常独特的山门造型。

这块石刻,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果你喜欢历史,可以看看。

如果来泉州,不光要去泉州的标志之一的东西塔,也要带人们认识泉州另一个标志的——老君造像。老君岩,原名仙岩,高5.63米,宽8米,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位于左峰罗山和武山之下,山不高而时见云雾缭绕,周围开旷辽阔,碧草如茵,风景十分宜人。北宋的石雕工艺十分发达,老君石雕造像便是这种精湛技艺的集中表现,并以其高超的雕刻艺术名闻遐迩。虽历经沧桑,仍为“千年不老人”,是全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石雕像。宋代时,此地有北半殿和真君殿,还有“元元洞”及摩崖石刻,均早废不存。

整个风景区还是比较大的,门票70元,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可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参观弘一法师舍利塔等。因行程紧凑,我们就没有去爬山。但是如果你来到了这里,一定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发个朋友圈定位!----老子天下第一!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各种宗教信仰汇聚一城,不难看出,泉州是多么的包容!

“万个海蛎盖房子,头上扎花为特色”这就是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里的一个小渔村----蟳蜅村的真实写照。蟳蜅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蜅女因为其服饰较为独特,和汉族人有很大差距,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每年都会有很多摄影师从全国各地来这里摄影采风,这里是摄影师们的天堂。

蟳蜅是一个以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为主的沿海渔村,位于泉州古刺桐港畔,三面环海,距泉州市区不过10公里左右。走进村里,恍如隔世。这里的女人都束发戴花,有的还用鲜花编制花环戴在头上。这个村的祖先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后裔,他们这个习俗是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村里的妇女们的头发都很长,盘在脑后梳成圆髻,髻中横穿一支“骨髻”,圆髻最里面一圈插上了小朵的鲜花,在外圈再插上大朵的假花,色彩鲜艳,姹紫嫣红,宛如一个五彩的花篮,展现了浔埔人的朴素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蟳蜅村的老阿嫲们,都已经白发苍苍了,仍然扎着这样的发型,各个显得特别有精气神。

蟳蜅女的服饰独特,别具一格,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她们身穿大裾衫,出海时不易被渔网缠住,下穿黑色宽脚裤,适合劳动。

蟳蜅不仅人美,房子也美。他们的房子可不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而是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如今,蟳蜅的蚵壳厝已经所剩不多,而且大多比较破旧。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海蛎壳硬如石头,从侧面观察,它有无数层,犹如一个贝壳形状的千层蛋糕,既环保又有创意,果真是建房子的好材料。

密密麻麻的海蛎壳,一层叠着一层,一个紧挨着一个,村民会四周再砌上红砖块,这样红白相配,古朴大方。这样的房子防水,冬暖夏凉,经济实用。但是因为近海边,为了避台风,比较低矮,采光效果不好,所以现在的村民都不再盖蚵壳厝了。

蟳蜅人心灵手巧,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用大自然赠与的材料盖自己的家。我从心底佩服她们的聪明才智,多希望建筑师们能把这种独特的房子传承下去。

离开蟳蜅村,快马加鞭赶往传说中的洛阳桥,只想拍到夕阳西下的这座古桥。然而,还是晚了……

洛阳桥,第一次听说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呢,可为什么在泉州的这座桥会叫洛阳桥呢?有一说是这里有条洛阳江,而这座桥就架在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所以就叫洛阳桥了。而另一说是因为客家人思念河南洛阳的老家,所以后来才改的名字。

洛阳桥,以前叫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的。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才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是古代中国四大名桥(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之一,更是桥梁建筑的杰作,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赶上大退潮,滩涂上细流蜿蜒,小船悠悠、白鹤闲庭;泛着银光的水面上,一堆堆石桩排列成行。

远远的看洛阳桥另一侧耸立着一尊巨大的蔡公像,为之震撼。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现桥长.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个扶栏、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武士造像线条简洁,神态安详。我暗暗感叹,不知道当地的百姓几代人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能让这几尊石像历经千年沧桑,保存到现在。其特有的“筏型基础”、“殖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

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创造了“筏形基础”,使船尖形的桥墩分开水势,减少了浪潮的冲击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把一块块重达数千斤的大石板,轻轻托举起来铺在桥墩之间,使洛阳桥渐渐显出了奇伟的雄姿。

相传蔡襄发现洛阳江中每一块礁石中,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牡蛎丛,心想要是能采用“种蛎固基”的方法,使牡蛎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该有多好呵!蓦然间,江上刮起一阵巨风,刮雨似的把满江的牡蛎丛全都吹到洛阳桥墩上,仿佛打上无数钢钉,使雄峙江上的石桥更加坚不可摧。

洛阳桥中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是难得的书法珍品,也是古泉州、洛阳桥的宝贵人文历史见证。

此时拍摄已不再重要,更多的是了解它的历史,增长自己的见识。

一边东张西望,一边啧啧赞叹,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和民族的伟大力量点赞。

又是满满一天的行程,这一天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太阳已经下山了,肚子也叫了。晚上去惠安吃海鲜大餐,对于同是生活在沿海的我,对螃蟹、大虾、大海鱼已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有一种食物确实抓住了我的胃,那就是这鱼卷!味道绝对鲜美……

吃饱喝足,来到了崇武古城附近的半月湾欢宿客栈,客栈很干净。两侧的村庄更是安安静静,没有常见的旅游景点商业氛围,只有普通渔村的生活气息。

安顿好房间,走10分钟到了海边,听海的声音,赏这月圆之夜……

未完待续…………

*摄影薄闲阳

*原创图片及游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请私信留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