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跟随钱老走进精神的世界——《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读后感
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一本仰望星空,与青年谈理想、谈读书、谈精神、谈独立、谈自由、谈批判的书”。
夜辰的书评很精彩,精彩到渝夫已经下单网购钱理群老先生的这本力作。
年开篇读后感,捧读钱老,聆听寄语,酣畅精神,感悟人生。
钱理群,这个老头是39年生人,年近八旬,北大中文教授,被称“五四遗风,鲁迅之子”。、年始读他的书,是关于鲁迅的,那时他才60多岁。一晃近20年,我从20到40岁,他从60到80岁,生命就这样走过,然而与他却依旧觉着亲近。他虽然一生走进鲁迅、传承鲁迅、又延伸鲁迅,可却如老顽童一样真实活泼,如弥勒佛一样亲和乐观,更像“披着袈裟的鲁迅”。难怪被北大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之首。
钱老的成长经历也很励志。年读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分到贵州安顺教书。在贵州一呆18年,可他身处偏远山区,却怀着考研梦,还立志到北大讲坛上讲鲁迅。这18年,他写了几十万字鲁迅的读书笔记和论文,真是一个执著的追梦人。年恢复研究生考试,39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当时多人只招6个。他的成长,给我的启示是“有梦的人”不会迷茫,寻梦的人生才精彩。
党的十九大标定了新时代。对新时代,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以后见面打招呼不再是,“吃了没,吃的啥?”而是“读了没,读的啥?”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渴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随着物质极大丰富而无限蔓延扩散,逐步占据生活的重心。物质与精神的拉据战被打破,一场精神世界里庸俗与高雅的角逐,存在与虚无的争辩,虚拟与现实的较量,信仰虚假与真实的考验,随之登上舞台,揭开征战的序幕。“精神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对这个时代,钱老十年前或更早就已经预见,一直以来致力于在学生和青年间启蒙思想、播种精神。这本书是汇编年退休后,在学校和青年中的26篇演讲稿,也算他与青年的一个“告别”纪念。
这是一本仰望星空,与青年谈理想、谈读书、谈精神、谈独立、谈自由、谈批判的书,也是一本脚踏实地,谈新生活、谈新农村、谈新教育、谈志愿者、谈个体和集体、谈未来和发展、谈幸福度日和合理做人的书。在这里,你能承接“五四”精神,感受知青情怀,照出80后样子,也可以畅想未来新时代生活。
(一)五个思想和精神命题
1.“沉潜十年”。就是说人得先沉静下来、潜入进去,潜到民间、底层,潜到生活的深处、生命的深处、历史的深处,潜他十年。瞄准一个目标,广博收纳,深钻细研,把底子筑厚夯实。这十年必然是苦痛的沉默的,而“新的生命就会在这苦痛的沉默里萌芽”(鲁迅)。有个朋友讲,人生的三个阶段,“潜龙、跃龙、卧龙”。
2.“认识脚下的土地”。钱老的意思是,无论是谁,你永远无法逃离出生、成长的环境。大地之母,滋养了你生长的一切。基因、习俗、乡音、品性、习惯,你就是这么自然长成的。“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现代社会,越来越演化为“无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出“无根感”。正如杜甫诗云“身如柳絮随风飘,心似浮萍逐水流”。
3.“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想大问题,决定了视野,天马行空,以一颗心容纳日月乾坤;做小事情,行千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前行,也可在小事情里吸吮经验、咀嚼生活,如食特色风味小吃一样,一路走一路品味,乐在其中。
4.“静悄悄的存在变革”。“以建设你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始”。温和的改良,渐进的改变,一切从“善己身始”。看似简单,做起来得有人生定力,这定力需要一套自己的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支撑。做一切事情,循着真实人性,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5.“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这可以成为新时代人们努力的一个目标或衡量标准。健康,人人向往,自不必说,关键是强肌体。快乐,人人追求,也不多谈,关键是少欲望。有意义地活着,这就得弄明白什么才是有意义,我需要什么样的意义,这个意义给他人、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说到底是,如何对待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
这五个思想和精神命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做人行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自行参悟,谨记一二者,行之则致远。
(二)读书
钱老跟青年人谈得最多的就是读书,教大家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我归纳了一下有几个方面:
“读书之喻”,听听周氏兄弟怎么说。鲁迅说“读书如赌博”,周作人说“读书就像烟鬼抽烟”。道出了一个字“瘾”。书读进去了会成瘾。看来离真正的读书人,我们还是差得远啊。
“读书之乐”,读书的乐趣在哪里呢?在于“以婴儿的眼睛看世界”。网上流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可是,有网友调侃说,“没有知识,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看来,看世界可以用“肉眼”,也得用“心眼”。读书的动力是“好奇”,带来的体验是“新奇”,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眼前。可悲的是,我着实记不起自己婴儿的时候是如何看世界的。
“读书之法”,理科生看文科书,文科生看理科书。说白了,一个是“博”,一个是“精”。见书就读,历史的、地理的、数学的、语文的、中国的、外国的,只要有时间精力,是书就看。同时,也要精,咬住几本,钻几个方向,吃透了,嚼烂了,吞进去,消化了,还得再反刍。
“读书之难”,钻进去难,跳出来更难。这就好像一个人挖坑,挖得越深,肯定是费时费力,可结果是陷得也越深,想要爬出来就难上加难。书读得越多,钻得越深,就会顶礼膜拜,被其所俘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书奴”。钱老一辈子研究鲁迅,感慨已经钻进去了,但仅仅是跳出了一部分。
“读书之用”,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可以增长才学见识,可以延伸精神空间,可以探寻人生奥秘,可以更新生命体验……可以有无数个可以,但最妙的答案在一个故事里。有位女同学问金岳霖:“你为什么搞逻辑学?”老头说:“为了好玩儿”。“好玩儿”,回答得妙!读书好玩儿,足矣。
世人皆知读书好,几人静心读书了;
世人皆知光阴少,几人光阴不虚耗。
大家都在劝儿孙,儿孙何曾不知晓;
读书纵有千般妙,知行合一最为高。
(三)“我”与“我们”
书里有一篇钱老在北京大学“我们”文学社十周年社庆上的讲话,谈到“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生面对、一生思考的问题。曾几何时,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或深或浅地陷入这一片泥淖,时而特立独行,想活他个“任我行”;时而沉湎救世,想创他个“太平盛世”;时而万念皆空,想觅他个“古佛青灯”;时而安于现状,想过他个“平淡是真”……仿佛“钟摆”一样,在光阴岁月中左右摇摆着一路前行、一路修行。
回顾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封建王朝的家国天下、三纲五常,将个人彻底植入集体中,将个性涅没于国民性中,“我”的概念、“个”的元素被批判否定,“存天理、灭人欲”。“五四”一代人,开始觉醒、开始思索,推翻打破旧秩序,将封建的一切踩在脚下,也算是点燃了“独立、自由、民主”的火炬。在国破家亡、民族危亡之时,四万万人一盘散沙又重新被“我们”重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成为时代主题。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回归五四”成为时代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高涨,“个人”雨后春笋般节节高,直至“个人至上”“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发展到人的生命个体的又一种形式的扭曲。社会也如同“钟摆”一样,不停的摇摆,不停的寻找。
进入新时代,这个问题更加迫切更加现实。钱老的新思维,所谓“我们中的我”,就是强调“我们”(群体)的发展,必须以“我”(个体)的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我中的我们”,则是强调“我”的个体生命是一种“大生命”,是包容“我们”的,不但对自我的生命有一种承担,而且对整个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生命也都有自觉的承担。我理解就是“两句话”:集体的发展归根为个人,个人的价值依靠服务集体来实现。
鲁迅的观点,谈“我”够霸气:人的思想行为必须“以己为中心,亦以己为终极”,以己为“造物主”。钱老释:也就是说不要“上帝”,也不要上帝的“代言人”,不要“众意”,而要自己做主,自己裁判,自立标准,自己执行,同时自己负责。谈“我们”: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钱老释:为别人谋幸福,也就是为自己谋幸福。
(四)不可夺之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话耳熟能详,可从未深思,亦未反思。钱老提出每个人生活里要有“不可夺之志”,这个“志”是“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东西”。有了,你的心就有了“着落”,精神就有了“寄托”,人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就总要有所“在意”,有所“守护”;没有,心无所系,精神无所寄托,你就没着没落,既无法“安身”,也无以“立命”,也就不“在意”什么,一切都“无所谓”,也就自然谈不上要“守护”什么了。
是啊,我们总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如果按照正向思维推的话,就是寻找、寻找、再寻找……我突然想到,如果换个维度,用逆向思维来考虑,将你所拥有的剔除、剔除、再剔除……直到生命本身。这样虽然不能探寻到“生命终极的意义”,可却能够发现你的“不可夺”之“志”,你最珍惜什么,你最想守护什么,甚至为之可以舍弃生命,也许那就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有了这样的觉悟,更加能够感悟一首禅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五)我们与农村
钱老对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作了回顾与思考,每一代人都背负着相应的使命、相应的责任,与农村结下了不解情缘。读之,思之,不禁令人眼界大开,深为叹服,这绝对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经典文章,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该文是年所作,对新时代下我们如何看待农村、建设农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钱老总结梳理了一个世纪五代人连续不断的“下乡运动”:
1.五四时期: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和新村运动
2.30年代:“分田分地真忙”和“乡村建设运动”
3.40年代: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下乡运动”
4.五六十年代:“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5.“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提出了,作为第六代人的“青年志愿者”为什么要到农村去的时代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融合前面提到的“五个思想和精神命题”,给予解答。“我们需要农村”,通过到农村去,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破解“个人至上”“利己主义”的精神困境,心怀“大我”,实现“大我”,在“大我”中回归本性,实现理想重建,价值重建。“农村需要我们”,“当前农村的贫困,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是思想、精神的贫困,权利的贫困”。建设强大国家,解决“两极分化”,一个重大使命和任务就是改造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应责无旁贷,掀起一个现代“立人”运动,帮助农村思想脱贫、精神脱贫。
16年过去了,党和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战略,正在逐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更加需要青年知识分子,以及社会每个公民参与其中。我们需要农村,农村也需要我们。这是一项浩大的“立己”亦“立人”的工程。
愈写愈刹不住闸,在书写中引发思考,启发自觉。在每一次书写中更新生命、更新价值。
夜辰作于年1月24日
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