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三藏的确就是西游记里面那个唐僧唐三藏,因为唐太宗非常崇敬佛法,和唐僧结为异性兄弟。
当然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素,舌头打个滚,一声唐御弟,让玄奘法师不辞辛劳,经历磨难为唐太宗求取真经,黎民百姓崇拜佛祖,也尊敬皇帝,社会主流思想里无处不流畅着佛教的色彩,贞观长歌一路猛进,怎么都值得。佛法和政权在这个故事里,一直被糅合得毫无违和感。
由于崇拜佛教,唐太宗把大唐三藏圣教序和最喜欢的书法艺术结合起来,一方面便于保存,一方面给真经一个更美好的形式,于是就看到了今天流传千古的圣教序。
唐僧
大唐三藏圣教序有四个版本。
最出名的一个版本是怀仁的集字圣教序,简称《王圣教》,第二出名的是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
圣教序
《王圣教》是怎么来的?是沙门怀仁和尚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这个梵本也就是唐僧在西游记里面最后见到了如来佛祖带回来的那个真经,然而那并不是我们汉族人所能看懂的汉字,所以唐僧还要把它翻译过,回到唐朝以后也没有闲着,而是非常辛苦地把梵文翻译过成汉文。
《三藏圣教序》的内容,就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并不是其他,文章最后,还有我们大家无比崇敬的《心经》,也是王羲之的集字。
圣教序心经
什么是集字?
就是从王羲之其他的作品中搜集字,来拼凑而成一个新的作品,保证字体风格原汁原味。圣教序的集字工作就是由怀仁和尚完成的。
怀仁和尚,他是一个王羲之的推崇者,他把王羲之的字全部集结起来用于碑刻。内容是三藏法师和唐太宗,而形式是王羲之和怀仁。这样流传千古的作品的历史价值震烁古今,无可比拟。所以圣教序至今都是我们临摹的一个范本,但是它也有弊端,我们接下来继续讲。
圣教序局部
此碑形神兼备,书法秀劲超群,笔意俱存,行间分派俨然是一气呵成,中国古刻名碑之妙品,世人一直称它为“千王碑”。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圣教序书法既有形状,也有神态,虽然是碑刻,工具是刀锤,但凿刻得非常具有毛笔书写的意蕴,创作痕迹也是一泻千里,没有滞碍。
它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无以伦比。
怀仁和尚是长安弘福寺的僧人,读书写字更厉害,借着内部的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圣教序。
我们今天就是临摹完整个圣教序的话也不过就是十天的功夫,而怀仁和尚用了24年之久才完成一个作品!这样的一个工作量让人叹为观止,很人敬佩,说他是艺术家也好,匠人也罢,总之他为书法界乃至中国艺术史奉献了很多。
我们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说人匠气太重,不能成大器。其实说来真的能成为匠人,也很了不起了,只不过今天的人说话太轻浮,不知历史厚重。
李世民
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圣教序里面有很多的字都是选自于王羲之的帖子,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王羲之风格的兰亭序,也就因为得幸于兰亭序和一些手扎书信,怀仁集字圣教序是得到了唐太宗的授权,可以直接出入内府,翻阅很多王羲之的真迹,因此圣教序确实是完美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风采。
唐太宗是不允许别人随便出入内府的,因为他把这些书法作品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看的十分宝贝。而怀仁和尚相当于帮当时的书法爱好者乃至于后世的我们,把王羲之的风采给搬运了出来,否则等到唐太宗这个家伙一死,把所有的东西带到地下,我们现在看到的将更少。
但是,毕竟圣教序是一个碑刻,而不是墨迹。今天再去研究圣教序,只能见到刀刻斧凿的痕迹,而笔墨的风采需要我们使劲去想,使劲去钻研,使劲去还原。
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圣教序碑刻的点画气势、起落转侧,充分地体现了王羲之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严谨、风规自远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上面已经说过了,我们下面要说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事物神化,做的太过激了,尊重的成分太过了就变成别有用心,传统文化的自我陶醉。而不去用一个辩证的唯物主义方法去看待问题,这是很可怕的。
王羲之
圣教序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重复的字变化较少,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就是同样的一个字,有两个偏旁部分,这两个偏旁部分分别是从王羲之别的帖子上面的两个字当中截取下来,拼凑而成,这种拼凑就有生搬硬凑的嫌疑。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里面有很多游丝牵引比较生硬,比较尴尬,如果用毛笔去写的话,绝对不会发生那样的状况。
兴福寺碑
自怀仁以后,集王羲之字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兴福寺碑》,《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福兴寺碑又叫半截碑,大家也可以参照去临摹研究,因为它和圣教序简直就是相互补充,前后相拥,风格一致,非常一致。
而王羲之的金刚经,我却不太建议拿来学书法,这个经典虽然是非常好,但是金刚经每一段都里面有很多字都重复的出现,让人感觉到临摹起来非常烦躁,而且集字质量不能和前两个相比。
但我本人确实非常喜欢金刚经这样的一部佛经,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非常的尊重。金刚经里面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句子,我一直都是刻进心里,时时刻刻,遇到人生的某些大事的时候就会拿来参照和自我反省。
书法圈子里面经常还会有人说出另外一个概念,叫做集帖,那么集帖和集字是两个意思,还是一个意思呢?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意思。
把一个书法家所有的帖子都反复的临摹研究完了以后,由一个书法水平比较高的人把单个的字全部拎出来,重新组成一篇新的帖,且全部风格和气息都要忠实于死去的那个伟大的书法家,这样的一个形式,我们就叫集帖。
李世民
公元年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太宗李世民撰文,太子李治附记。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西安碑林。
由于风吹日晒,这一块碑石也是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损坏是越来越严重的。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字帖离原碑又有了一段距离,我们叫做拓本。就是拿着黑颜色的颜料来复印下圣教序上的书法。
现存宋拓本较多,宋拓本中最突出者,当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其字多半肥大精美,笔锋使转处即细丝可见,不像很多拓本,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之躯。
佛
《怀仁集王圣教序》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七个佛到底是什么佛,我不知道,因为在我看来,也许佛祖就是一个如来佛祖,是一个弥勒佛,或者是一个释迦牟尼,老百姓根本也搞不清楚,佛和菩萨反正都是一家子,但是,七个佛听起来确实非常厉害,不得了的样子,所以又叫七佛圣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