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01《红尘说禅》系列第篇
熟悉佛法的师兄应该知道佛法又分为了五乘,由低到高分别是——人乘,天人乘,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菩萨乘。
所以学佛的基础就是人乘,也就是先从一个好人做起,比如孔夫子就曾经这样回答过子路关于鬼神的问题——“未知事人,焉知事鬼?”
这意思就是让他先学会做一个优秀的人(也就是儒家的君子),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的话又哪里有资格了解更高级的形而上的鬼神的东西呢?
其实孔夫子也并非某些人所理解的“不信鬼神的唯物主义者”,只是他比较务实,先从入世的做人开始,克己复礼,但绝不代表他不懂那些,他晚年都在研究易经。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佛道儒三教,其实在初级和中级阶段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区别只是在更高的层次,但许多人动不动就说我学儒的,学道的,学唯物科学的,根本不信佛教那套迷信。
对于这样的朋友我只能说一句——其实你哪个都没真的学进去,所以才如此浅薄和偏执,可以不信某一派,但绝不可随意谩骂诽谤,这是做个好人的底线,不管哪个教派都会这么要求。
而再往上的天人,声闻(小乘罗汉)和大乘菩萨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个第四乘的缘觉(辟支佛)介绍的就不太多了,而关于他们赖以得道的十二因缘法门,那熟悉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所以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辟支佛和十二因缘,并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大家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十二因缘其实是环环相扣,周而往返的一个环,分别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里面每一环又都是一个因果关系,十二重因果就覆盖了整个三界六道的一切三世果报,咱们来一一介绍。
02无明为始
其实这十二因缘是个循环的圈子,本无所谓先后顺序,但是习惯上还是以“无明”为开头。
这无明其实就是昏暗,也叫不明,是所有烦恼和妄想的起源。
比如文殊师利菩萨就曾在《圆觉经》中说过,众生就是因为无明,才导致把自己这个“地水火风”四大假空的身体当做了真的自己,牢牢的抓住不放,同时又认为色声香味触法那些外在的感官享受就是自己的“心”,从而沉迷不觉。
换句话说,众生如此痛苦和烦恼而不知觉,身处五浊恶世和三界火宅中还醉生梦死,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无明,只有破除无明,才能真的得到般若智慧。
而到了那个时候就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了,不会再受妄想的影响,能够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以及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其实心净则处处国土净,那时候你在哪里,净土就在哪里,哪里还需要专门去极乐净土找阿弥陀佛呢?
而且你想去也可以,念头一动就去了,想回就回,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成佛后的大自在,三界六道不过都是虚无。
但是这个无明哪里那么容易破除呢,所以绝大部分的众生都还是昏昏沉沉的,直到死亡来临。
这里大家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所谓的死亡指的只是我们这个色身(医学以脑死亡为生命终结),而中阴身(也就是所说的灵魂)其实是不灭的,如果这一世善业很多,那就直接往上飞到天人界去了,恶业很多则是往下直奔三恶道,只有那些一般程度的好人才会继续停留人间,等待投生的机会。
但正是因为无明,所以才会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乱跑,无法清净和得定,这就是十二因缘的第一环——无明缘行,行就是行动。
03其余的因缘过程
这中阴身一旦开始行动起来就停不住了,但也不是毫无规律的——那就是根据业,也叫作业识。
这个过程叫做行缘识,也就是根据自己这一生积攒的各种善业恶业无明业等等业报,来寻找和自己有缘的对象来投生。
说白了,这就是子女和父母的缘分所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其中一部分的人是因为上一世欠了父母的债来还债的,另一部分则是父母欠了孩子的,他们是来讨债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无论如何都培养不出来,哪怕你为之付出再多也没用,仿佛就是天生仇人一样,这很可能真的就是如此,过去所谓的败家子大多都是这个类型。
然后找到有缘的父母之后,中阴身就会转去投胎,也就是第三步“识缘名色”,这里的名色就是胎儿。
这里多说一句,如果这个胎儿是受到父亲的吸引过来就是女儿,受母亲吸引就是儿子,因此往往父亲宠女儿,母亲宠儿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个胎儿逐渐长大,“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具足了,也就是第四步“名色缘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
等到胎儿出生之后,完全和外界接触,这就是第五步“六入缘触”,注意,这里的触并不单单指身体的接触,而是包括看到,听到,尝到,闻到等等。
然后接触到了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东西后,他们就会开始学着感受,这就是第六步“触缘受”,受就是感受,而且不光是孩子,包括所有年龄的成人自然也都能够感受外界。
那么感受到了以后又会如何呢?那自然就会生出分别心和贪著心出来,比如过去我们民间还有“抓周”的传统,就是让刚出生不久的小孩来抓取一件东西以预测他未来的职业。
这个其实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婴儿心由于并没有被世俗污染,黄叶还是黄金对他来说并无区别,所以他的第一选择往往就是他前世遗留的习气——比如前世是音乐家就喜欢乐器,书法家就喜欢笔墨,商人就喜欢钱等等。
而这个就是第七步“受缘爱”,因为感受到了,所以就会有爱憎的分别心出来,并且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
因为喜欢,所以就要追求,就想要拿到,不管是大人小孩都一样,这就是第八步“爱缘取”,取就是拿。
因为取了,自然就会拥有,这就是第九步“取缘有”,但只不过世人并不知道,这“有”往往才是烦恼的开始,因为一旦有了,你就不想失去,从而衍生出种种烦恼出来。
往往你最喜欢的东西,也都是折磨你最深的,大家不妨静下心来想想,是否这个道理。
而接下来我们不停的追求和获得各种东西,渐渐的也就沉迷了本性,也导致了更多的因果,这个就是第十步“有缘生”,生可以理解为受报。
伴随着不停的缘起缘落,因果相报之中,一个人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也就是最后一步“生缘老死”,老死就是本来意思,指的是这个色身的衰老乃至死亡。
而这是每个生命都要经历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你多么厌恶,忌讳,古来多少帝王将相大人物,依然躲不过这一劫,而且越怕的人往往死的越痛苦。
而死了之后又回到最初的中阴身,我们可以为它命名为“老死缘无明”,继续下一轮的十二因缘的轮回,并且生生不息。
04红尘说
以上就是十二因缘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比较容易明白,但其实要认真来说就远比这个复杂的多了,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再去读原汁原味的佛经。
而这个法门也就是辟支佛的证道之路,所谓的辟支佛并不是真的佛,而是指的哪怕在没有佛出世的世界(比如我们现在释迦佛涅槃,弥勒佛未出),也能依靠领悟这个十二因缘而得道的圣人。
他们比声闻乘,也就是小乘阿罗汉高明一些,但又不及大乘菩萨,所以有时候也被称为是“中乘”,但其实也还是小乘,只求度己,不愿主动度人的。
所以各位师兄,如果有空的话也不妨参悟参悟这个十二因缘,也许能从中有所感悟和收获也未可知,不要总觉得大乘殊胜,没有小乘的底子大乘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才是学佛的最好方式,能顿悟的毕竟是上上根器,亿中无一的。
——学佛乃大丈夫事,红尘如梦幻泡影,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