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寺庙里见到的第一尊佛,一见到他就什么 [复制链接]

1#

对于弥勒佛,相信中国人都不陌生。寺庙里供奉的弥勒佛,通常会有一副对联相伴,其词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尊弥勒佛,通常在寺庙第一间的天王殿里,开口便笑,使人一见之下,什么烦恼都没了。不过,弥勒佛的形象,在宋代以前,可是严肃得很。

弥勒,源自梵文“弥帝隶”(Maitreya)的异译,本意为慈氏。“弥勒”是这尊佛菩萨的姓,其梵文的名则为“阿逸多”(Ajita),意思是无能胜。当然,也有说弥勒是名,而阿逸多是姓的。总之,看阿逸多“无能胜”的意思,就知道弥勒佛有多牛了。

弥勒本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机缘巧合之下,皈依三宝,并成为补处之菩萨,递补(准备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位置。

而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此世是无佛之世,众生等候弥勒之下生,简直是翘首以盼。因此,对弥勒下生的企盼,便成了(汉地)许多中下层百姓一种精神寄托。在南北朝到初唐之间的几百年里,正史上明确记载的靠“弥勒下世”发动的起义,就有多次,可见弥勒信仰在民间传播之广。

当然,那时“弥勒”是慈氏,只是慈祥之相,和今天我们常见到的笑口常开的样子,自然是有区别的。

弥勒佛之所以成为笑口常开的代名词,和唐末五代初年的一位“布袋和尚”分不开。

据《宋高僧传》的说法,这位“布袋和尚”法号契此,是明州奉化(今宁波奉化)人。这契此和尚容貌古怪,皱额头,一天到晚疯疯癫癫的,最关键的是,肚子太大,裤腰带根本碰不到肚脐眼。

契此和尚的行头,就是一根木棍挑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一些必需品,四处云游、化缘。这个契此和尚,平时语无伦次,随地寝卧,却有预知未来、预言吉凶祸福的“神迹”,正因为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有人曾问“布袋和尚”,佛法都在讲些什么?“布袋和尚”笑而不语,却放下自己的布袋,叉手而立。旁人不解,再问,“布袋和尚”就背起布袋,转身走了。

“布袋和尚”把自己的布袋放下,本意是指,所谓的佛法,无非是要让人放下心中的烦恼与执念。不过,很多人对此有误解,就衍生出不一样的桥段来。

有漏君在海南旅游的时候,在大巴上听导游讲段子,就说到生活中的“舍得”二字。故事的主角,自然是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

导游讲,佛祖幻化而成的一位老者,向布袋和尚讨要物品(食物),不管讨要什么,布袋和尚总是爽朗地大笑,然后一声“舍得”就送出去了。最后,老者问布袋和尚讨要随身物品,旁人都觉得老者过分了,这些东西给了他,布袋和尚还怎么活!没想到,布袋和尚还是哈哈大笑,一声“舍得”——于是,布袋和尚成佛了。

当然,段子归段子,旅途中消遣的段子,更当不得真。不过,导游讲的段子,倒是和当下大家印象里的弥勒佛形象,十分相像。

历史上的那位契此和尚,最后在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公元年)于奉化岳林寺坐化。

临去之时,留佛偈一首: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

旁人见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契此和尚,便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原先庄严慈祥的弥勒形象,就变成了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

私心想来,当今的寺庙里,进门就见到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是把佛法的道理用浅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佛家讲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七苦,任谁都逃不掉,可寺庙里直接讲这些,不接地气。所以,寺庙就选择了变通的手段,抬出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布袋和尚)来。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苦的反义词是乐,有乐便无苦——于是,笑口常开、舍得放下的弥勒佛,成了寺庙的招牌(吉祥物),一到寺庙,便知苦应舍,也算是汉文化对佛学发展的一大贡献了。

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