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留下了百年前的北京美观,却死在日军集中 [复制链接]

1#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上海租界。不久以后,许多生活在上海租界里的英美侨民都被赶紧了日*集中营。

由于集中营条件恶劣,年1月,年近七旬的唐纳德·曼尼健康情况恶化。医院去世。他去世时,相熟的人只知道他曾经做过海屈臣氏大药房的董事经理,却不知道他还是20世纪上半叶一个知名的风景摄影师。

年,唐纳德·曼尼来到中国。早期的摄影师往往需要自己购买药品配制显定影液,而这些药品在当时都由药房经销。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曼尼很快爱上了摄影。不过,最先进入他镜头的并不是他生活和工作的上海,而是古色古香的北京。

古老的城墙、壮观的皇家园林、碧云寺的僧侣、街边的商铺、道路上扬起的烟尘、夕阳下拖着长长倒影的驼队都成为他镜头中的图画。曼尼寻找着最好的构图角度和光影,一次次按下快门,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或震撼或新奇有趣的影像。

年,他首次集结成册,取名为《北京美观》。《北京美观》收录了66张曼尼的作品,内容包括颐和园、碧云寺、北海、孔庙、戒台寺等风景名胜以及当时北京的市井生活场面,是难得一见的呈现当时北京景象的大型摄影画册。该画册初版仅印制本,出版后大受欢迎。

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摄影家,曼尼的作品极具个人风格。他不拘于某些特定的拍摄对象,但十分注重拍摄角度和画面效果。他的镜头下,既有晨雾、湖泊、江河、风光,也有桥梁、街市、胡同,甚至是灰尘漫天的篷车队。拍摄时,他十分注意光影、阴影的质感与层次,喜好侧逆光。他的作品呈现出朦胧而细腻的独特美感,有些照片还蕴含着国画特有的情趣,可以作为中国文人画意摄影的参照物,进而帮助我们去感受东西方摄影文化的差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今年4月《西洋镜》系列丛书重新出版了唐纳德·曼尼的摄影作品集——《西洋镜:一个英国风光摄影大师镜头下的中国》。今天我们选取其中关于老北京的照片与您分享,希望您能通过曼尼的镜头找到失联以久的故乡。

安定门大街

安定门是北京内城北垣东门。英法联*曾于年侵占该门,但当时城门下的景象与照片中截然不同。现在,安定门大街被两条两尺深的砖沟分成三部分,中间三分之一的路面铺上了碎石,供摩托车、*包车、轿车等车辆通行。而两旁余下的路面仍保持原样,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供马车和骆驼通行。照片中道路两侧的建筑排列杂乱,外观破烂,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壮观。

碧云寺

西山碧云寺内建筑众多,雕像无数。这座寺庙始建于元朝,明朝万历年间扩建到现有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均系明朝所建。清朝乾隆时期,该寺又经进一步修缮。年,乾隆皇帝下令在此新建了一处行宫和罗汉堂。

内城街景

内城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城内分布着皇城和紫禁城。照片拍摄的是内城中的某条街道。这条街道和北京城内的其他街道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道路中央专为现代交通工具铺上了碎石,两侧各有一条砖沟,砖沟外侧未铺石的部分供行人、马车和骡车等传统交通工具通行。沿路房屋虽然造型多样,但均为常见的平民住宅,并无多少特色。

北海公园内部

这是北海公园内部的一座牌楼。牌楼两侧均设有戗柱。这样的景象在北京十分常见,但在外国游客看来却有失美观。在西方,这种扶壁主要用于支撑危墙。照片中牌楼顶部也有类似用于支撑的小扶壁。

紫禁城

紫禁城(即皇宫)是历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坐落在内城的皇城中。这张照片摄于内城南垣前门之上。横据于照片正中的是紫禁城的南墙。照片上半部分,即紫禁城南墙以北,就是皇宫。皇宫内的宫殿殿顶大多铺的是*色琉璃瓦。

这张照片摄于雾天,光线不佳,景色模糊。若是晴天登上内城南垣向北俯瞰皇宫,由南向北可看到11座*色琉璃殿顶,还可依稀望见皇宫北侧的煤山。这些建筑全都位于皇宫中轴线上,有些是宫门,有些则是皇帝与百官议*的宫殿。中轴线两侧楼层较低的建筑是皇室的寝宫。

西山沿路风光

西山庙宇成群,绿树丛生,景色怡人,是极受北京人民欢迎的夏日纳凉之所。山上有几处交通便利的景点,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从照片就可窥见山上风景如画。

街头残阳

*昏时分,夕阳西下,街头斜影渐长。照片上的这两座木牌楼并没有纪念意义,仅用于装点街景。它们都是三间四柱式结构,两侧均设有戗柱。照片中,街上已经铺上了碎石,两侧各有一条很深的砖沟。

前门

照片正中的这座城门是正阳门,俗称前门。年,前门包括其大门和瓮城城门均毁于大火。此后,该门又经几度重修。因此,照片上前门毫无其他城门的衰颓之象,形制完整如新。城门之上是四排箭窗。窗内四周镶有木质窗框,中间开一圆孔。这些窗口应该都安装了透明玻璃,不过看上去更像是架设炮台的孔洞。在被焚毁之前,这些箭窗处架设的便是炮台。

外城城门

外城位于内城以南,相较于后者,前者鲜为外国人所知。外城城墙上共有十座城门,照片所摄即为其中一座。此城门前后两个门洞均为拱券结构,两侧木制门板上镶有鎏金门钉。门洞正中的抵门石用于晚间锁门。

老北京的街道

这是典型的老北京街道。街上没有铺碎石,道路两侧没有开凿水沟,也没有安装电灯。在这张照片上,我们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北京马车”。这是华北人民最常用的出行工具。

南西门

南西门又称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垣三座城门中的西门。正如我们在第页照片中看到的那样,南西门的门板也镶有门钉,甬道地面正中间也有一块抵门石。门洞内,左侧为马车,右侧为货驴,皆是日常写照。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阳光有多炙热。城门外隐约可见一个人曝晒在烈日之下。在这样的天气出城,自然少不了一番折磨。

休息时段

这张照片反映了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干活间隙,人们围坐一团,稍作歇息。他们坐的这种板凳在华北地区最为常见。休息时,苦力们将干活时脱下的外套随意披在肩上。照片正中背对镜头坐着的这个人身穿羊皮袍子,系着腰带。他对面站着的那位胡子花白,眉头紧皱,手持一杆烟枪,正是典型的北京老大爷形象。他的烟枪里基本上没放几根烟丝,不过是过过嘴瘾罢了。在我们看来,照片上的这些人可能渺小如蝼蚁,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却比我们更值得与外人说道,至少他们自得其乐。

从煤山北望京城

这张照片摄于煤山,镜头朝向前门。视线从下往上,掠过皇宫建筑群,我们可在照片上方依稀看到前门的轮廓。从照片中我们还发现,除了皇宫的宫殿和宫门之外,北京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单层建筑。

雍和宫

这张照片是雍和宫万福阁,阁内供奉着一尊高75英尺(22.86米)的木雕弥勒佛像。据说这座佛像是由整棵白檀香木雕刻而成。

西直门

这张照片摄于西直门附近某棵参天古树之前。此门通往颐和园,沿线道路经过修缮之后已通行轿车。然而,这和役畜并没有什么关系。这类牲畜还是只能驮着沉重的货物,在新路两旁或泥泞或尘土飞扬的“老马路”上奔波。那些驱赶牲畜的车夫们虽然也要忍受泥泞和灰尘之苦,但却总是乐呵呵的。

街头

这张照片上的建筑式样和之前提到过的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值得一提的倒是街上那些自由行走的没有裹脚的妇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族妇女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这张照片是在内城,也就是满城拍摄的,照片中的妇女很可能是满族人,她们从来没有裹脚的陋习。

*寺舍利塔

西*寺清净化城塔全景。清净化城塔通高30英尺(9.14米),塔身雕像精美绝伦。可惜的是,塔底部被前面的大门遮挡住了。

明十三陵

明朝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皇帝集中安葬在北京西北30英里(48.28千米)处的明皇陵。照片上的牌楼就是陵区的入口。这座牌楼高50英尺(15.24米),长80英尺(24.38米),据说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牌楼。

瀛台

中南海瀛台。如果一个人必须像当年的光绪皇帝一样被幽禁,他绝对找不到比瀛台更美的监狱了。

德胜门

德胜门(有时也写作得胜门)和安定门同为内城北垣上的城门。“德胜”并不仅仅是“取得胜利”的意思,而是“以德取胜”之意。从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发现,当地手推车十分常见。

永定门

永定门是外城南垣正中那道城门,“永定”寓“永远安定”之意。在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门和瓮城城门之间的这一道月墙。照片中,人们推着车过城墙角不远处的小溪,由此可见,它深不过数英尺。不过从溪边滩涂上的堤岸来看,丰水期此处水流颇大,水势汹涌,足以漫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纳德·曼尼带着他的照相机走遍大江南北,拍摄下了前现代化、最为原生态的中国图景。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影像资料。

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