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兴之所至,直接来了新加坡,事先并未做太多规划。我心目中的新加坡大概就是民族文化课堂+真城市花园+户外运动爱好者天堂。感觉新加坡的确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在看展览的过程,仿佛全程在补东南亚近代史以及东南亚文化融合史。新加坡是个非常小的国家,我在机场买了三日touristcard(20坡币+10坡币押金5日内可退还)。但是事后证明完全多余,因为新加坡的景点相对集中,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是暴走达人,更喜欢走街串巷地去感受一个城市最真实的一面。
华人文化区:牛车水
牛车水地铁站出来之后就是一片中国风的小商场,大家感兴趣可以进去逛逛感觉是国内10年前常见的那种。由于订的酒店在Chinatown附近,所以这几天晚上出来觅食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放眼望去,川菜、东北菜、湘菜、烤鱼、火锅、烤串遍地都是,但是我只想吃点回国吃不到的东西呀。在Chinatown的主街,你完全感受不到你在新加坡,会有种在广州街头的错觉。
Chinatown的牛车水原貌馆里的物品都是由华人捐赠的,楼梯设计成主要年份和事件。牛车水原貌馆还原了当年华人背井离乡来到南洋生活的情况,一定要租语音导览器,能够更沉浸地体验。早年来新加坡的华人大都是广东和福建人,当时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等,高强度低回报,并且社会地位不高的工作,所以他们居住的地方,大都是在店里那狭窄又拥挤的小木房。作为福建人民,周围有太多很早就来到新加坡谋生的亲戚啦所以看着更有体会。
当年华人印度人杂居在一起,后来印度人越来越多,才专划了小印度区。但是马里安曼兴都庙(SriMariammanTemple)就这样留在了牛车水。印度人络绎不绝的来此参拜,因为相信这里的神像有着治愈疾病的效力,而且偶尔也会在此举办婚礼。佛牙寺是年11月由法照大和尚创立,并于年2月20日在社团法令下注册成为宗教团体,于年1月8日在新加坡慈善手册下注册成为慈善团体。新加坡佛牙寺正殿供养一尊庄严的弥勒尊佛,又称“一生补处菩萨”或又称“未来佛”和“弥勒如来”。佛牙寺所在地是以前的死人街(沙莪巷,SagoLane),福寿殡仪馆、郭文殡仪馆、福寿养病所、棺材店、纸扎店、香烛店林立,弥漫着尸臭味和浓浓的防腐剂的气味。白天,出殡的乐队演奏着当下最流行的乐曲;入夜,街道上塞满奔丧的人潮,麻将、鼓乐、哭嚎、诵经,上演着另一类生活交响曲;清晨,清道夫将绿宝橙汁的玻璃瓶、黑瓜子、花生壳和酸甘糖收拾干净,等待另一辆棺材车的到来。佛牙寺就座落在过去送终的地方,每天有高僧为孤魂超度,可谓功德圆满。
第一次路过时,并不知道是佛教寺庙,还以为是日式宫殿,在灯光照耀下又仿佛是千与千寻里的场景。内里也是金碧辉煌,贵气逼人。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都免费开放,非常值得一去。
詹美回教堂也在附近,规模自然比不上苏丹回教堂,如果行程里已经安排了苏丹回教堂完全无需专门来打卡。当时在牛车水逛的时候正好逛到,正值祷告时间,附近的伊斯兰信徒都匆匆赶来,在这步行不到20miin的距离中,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中华文化都浓烈地交织在一起,深刻感受到新加坡文化的多元包容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在祷告时间是不能入内的哦。我经常觉得伊斯兰文化文化里女性地位很低,不仅男性允许同时拥有四位妻子,祷告时,女性只能在侧边的祷告室内,不允许进入正殿,而且没有丈夫的陪同不能独自前往。Anyway,大家自己去感受一下。这一片有两处我个人比较推荐的!就是了凡油鸡饭,据说是米其林一星,确实很好食。还有一处就是麦士威熟食中心,这里的天天海南鸡饭简直被吹爆了,但是作为一个逢年过节必吃白斩鸡的福建孩子,我还是觉得这个鸡肉有点差强人意了。
但是真的有在排队,而且很多都是当地人,动不动就打包个5、6份鸡饭或者整只鸡回去。但是熟食中心的其他食物也很多选择。新加坡大叔告诉我,新加坡的食物都是分三个档次,以海南鸡饭为例,通常,在没有空调的熟食中心,一份3.5坡币,在有冷气的店里,比如大食代,一份5坡币,在正经resturant20坡币。
我稍微观察了一下,熟食中心的很多摊主都是华人,真的很实诚,小炒类的都是顾客点一份现炒一份,3.5坡币以新加坡的物价真的不贵。而且在没有冷气的熟食中心炒菜真是辛苦活,点赞点赞!这钱赚得非常应该了。傍晚在牛车水广场还有饭后活动,果然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广场舞。Dudu一时高兴就混进人群跳了起来,竟然意料的难,传说中的魔鬼的步伐了。由AnnSiangHill、AnnSiangRoad、ClubStreet和ErskineRoad四条街组成。安详山街区的整条街遍布五、六十年代的旧房子,外表虽然古老,但内里却已翻新为一家家充满潮味的型格小店,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大型商场里找不到的潮流服饰和精品。傍晚到安宁山街区一带,找间酒馆小酌一杯。这里的酒店没有芭提雅和胡志明的嘈杂,光怪陆离。每一家都很有气质,放着舒服的音乐。这一带的建筑也都很漂亮,饭后消食走走也是不错的。
印度文化区:小印度
小印度-竹脚中心-印度文化中心小印度是另一处神奇的地方了。我又想起在马来西亚也有一处小印度。当时我住在一对中年华人夫妇的家中,虽然在吉隆坡郊区,也是华人聚集区。经常有大片的印度人在楼下,当时他们就同我说,在马来很多印度人都是给华人老板打工的,印度人很懒的,做一天吃一天。但是听说想要出国的印度人已经是相对勤奋的印度人了。事实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我很清楚地记得他们语气里的优越感。而且我在马来的时候习惯手里提着一个小袋子,把小额零钱放里面,省的每次都要打开背包拿钱,打的去小印度时,被马来司机反复提醒,在小印度这样不行。会被抢。
同样的优越感在新加坡华人的言语里我大概也感受到了,只是并没有马来华人那么强烈。当时我正前往小印度经过一个华人老板很多的街区,当地大叔看到我正在拍周围的环境,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拍我呀,拍我呀”。讲实话我真的很喜欢拍人文类的照片,尤其是人物照,奈何胆子太小脸皮太薄,每次都觉得很不尊重对方,都是说完GoodMorning,对方如果友好地微笑了我再摁快门,突然碰到这样热情的大叔,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大叔没问我去哪里,就直接说“那边都是印度人,还是这个方向华人多哦,那一片都是华人哦(着重强调)”。微妙的语气还是被我捕捉到了。我一直觉得印度是个奇妙的国家和民族。但印度男性也是实在不尊重女性,只要聚齐一伙人,打量女性的目光实在太过赤裸裸。但是我这次去新加坡的小印度倒是感觉不错,比马来的更有秩序。
印度文化中心是很值得去的地方,完全从印度人的视角讲述他们如何为建设现代新加坡做出的贡献,有很多的影像资料,三楼还有很有趣的互动体验。用游戏动画的形式展示各个不同时代的印度在新加坡的生活风貌。最搞笑的是前台小哥居然是华人。
竹脚中心是这里一个非常大的熟食中心,有各种各样的食物。价格也很感人。一到午饭时间附近的上班族都会过来吃。
但是我在竹脚中心观察到很有趣的现象,即使是这样大规模的熟食中心,印度人的店和华人的店也是泾渭分明。一侧都是华人的店,一侧都是印度人开的店。
我常常觉得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的城市不假,也是极度包容的城市,但是却不是融合。小印度区域的多彩↓
凶神恶煞的小哥,我在说了一声Goodmorning之后却开心的笑了
谁说印度人懒惰的,早上8点不到就开始劳动啦
去上学的小朋友们
其实我觉得很多印度妹子的五官很好看,鼻子非常挺
穿着纱丽的美丽姑娘
粉色的酒吧
在路边捧着啤酒发呆的老爷爷
色彩斑斓的骑楼
小印度有好几条街区,大家都Z字型地逛一逛,每天街区的特色都不相同,这条就是以宗教相关用品为主的,还有很多供奉用鲜花。
乱入的粉色大楼
马来文化区:甘榜格南
马来文化中心-苏丹回教堂-哈芝巷-阿拉伯街马来文化中心是新加坡旧时建筑的风格,这个展馆规模不大陈设也不算丰富,可以感受马来亚文化曾经的繁盛与现在的衰败。虽然新加坡原本属于马来亚,提起这段历史,连华人都会说是一段令人伤心的往事,但是也许自从新加坡以英语而非马来语作为真正通用语言的那一刻起,已经不再留恋马来亚了。
马来亚文化的一些生活用具以及电影、音乐文化等。展馆里还有放电影,马来亚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正就是很迷↓
皮影戏
苏丹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大也最壮观的宗教建筑的主祈祷堂,可容纳多达五千名教徒同时进行礼拜。
回教堂拥有两座金黄色的大圆顶,从附近的小巷子都可以看到,穹顶底座周边围绕了一圈由信徒献上的玻璃瓶底,散发着耀目的光芒,也为这里增添了更多神圣的气息。周围的建筑非常多彩非常好看!
苏丹回教堂在巴梭拉街(BussorahStreet)的尽头,Dudu去的时候有一条街的美食集市和摊点,但是傍晚4点左右才陆续开始营业,而8点就关门了。新加坡的熟食中心都关门得很早。回教也就是伊斯兰教,因为新加坡的原住民马来人多信仰伊斯兰教。这附近还有很多别具特色的餐厅,比如满具摩洛哥风情。出来又是另有一番风情,各色纹路编制地毯、挂毯、手工灯具等等,让阿拉伯街充满异域风情。
阿拉伯街连着哈芝巷,巷子两边的墙壁布满了色彩鲜明的涂鸦,是个非常适合拍照的地点。两边有很多可爱的小酒吧,也许晚上来又别有一番风味把。
里面都是土耳其灯具
金融中心:莱佛士坊
滨海花园—金沙大酒店-鱼狮尾公园-莱佛士坊-沿着河道散步-克拉克码头丹戎巴葛(TanjongPagar)名字的由来有个小故事。据说以前海面上剑鱼伤人,渔民都愁眉苦脸,不敢出海。有个聪明的小孩想到一道妙策,以香蕉树茎筑成围栏,让剑鱼卡在篱笆上,动弹不得。剑鱼被消灭后,天下太平,渔民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出海捕鱼了。为了纪念小孩的贡献,此地以丹戎巴葛命名。地处新加坡南端的丹戎巴葛一度是“天涯海角”。丹戎(Tanjung)指的是海角,巴葛(Pagar)指的是围栏。顾名思义,丹戎巴葛是个在海角建立起来的围栏。在新加坡旧地图上,老巴刹、天福宫等老地标的前面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商业金融区则建在昔日的海面上。
夜晚来这边,可以感受到亚洲金融中心的范围,摩天大厦地下是来往神色匆匆的白领,可以在露天的bar小酌一杯,偶尔传来邻桌的讨论声,对话间充斥着各种金融术语。附近还有一个老巴刹,熟食中心+海鲜烧烤。如果走累了也可以在这里喝杯啤酒,吃顿烧烤。
沿着河道慢慢散步,经过鱼狮尾公园,然后来到克拉克码头的确很繁华,有很多游客专用的酒吧,两边还有珍宝海鲜楼等食肆,不过这些都不太戳我的点,反而是沿着河道夜景真的太美,夜跑的人也非常多,我当时也忍不住在第二天换了装备来夜跑了。真花园城市,夜跑的体验简直不要更好。
5.芽笼芽笼(Geylang)在新加坡金融区以东,位于新加坡河东部。原本是新加坡马来人的聚集地,后被政府规划为唯一合法红灯区的所在地。芽笼是一个复杂的地区,它是一个庙宇多、会馆多、美食多、风月场所也多的地区。基本上单数巷是提供吃喝的,双数巷提供玩乐。而且这里福建广州人很多,我那天去的时候,还看到非常非常土俗的歌舞表演,就像以前超市做活动请来的表演团队以下。对于色情行业,新加坡政府深知根本无法杜绝,于是便立法使其合法化,每一位注册的从业者要持有政府颁发,有效期为两年的“黄卡”才能上岗。两年期满就必须回到她们国籍所在地,并终身不能以同样身份重回新加坡,而且为了杜绝这些从业者以各种手段留在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明令禁止这些从业者与新加坡本地居民结婚。而且中国单身女性的签证怎么难办,据说有部分原因就是担心会有人拿着旅游签证留下来提供非法的性服务,难以管理。新加坡的芽笼,是一条长约一公里的大路,两边分布着许多小巷,以数字命名,一共有44条巷,单号在北,双号在南。其中,从2巷到30巷之间的双号巷,是新加坡合法进行性交易的区域。拥有正规营业执照的合法妓院主要集中在16、18和20巷;非法的站街女们则在8巷到22巷之间,或立,或行。大约有八九十个具备营业执照的妓院,分布在芽笼的这几条双号巷子里面。傍晚过后会有各种女子站街招揽生意。讽刺的是,红灯区基本被各种佛教、基督教、华人同乡会、商会包围住,似乎有洗涤失足男女的灵魂之意。
真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绿化是大写的服气,从到樟宜机场的那一秒起,满眼的绿色和冲天而降的瀑布就征服了我,以及整面整面的垂直绿化,创造出山谷的感觉,走在城市间即使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底下也是被绿色所环绕,特别是雨后一抹清新的绿色可以治愈一切,视觉温度瞬间都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