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29850.html古德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么理解,大安法师开示。
其实“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这句话是莲池大师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否认修行人的开悟,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菩萨为未来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有僧人说:“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来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灭之体。明心见性,就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不住其间,明悟此一刹那之感,此感便是如来体性,知觉如来体性,便是明心见性也。”而禅宗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禅宗看来,成佛的关键,不在于他度,而在于自度。明心见性是禅宗修行者的追求,但是见性只是见到了自身的佛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梦参老和尚开示: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就像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所以菩萨又叫“觉有情”。禅宗除了乘愿再来的佛菩萨外,开悟见到佛性,只是理上成佛。在事上还要广学多闻,就是四弘誓愿中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明心见性是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位,明心是七住位,见性是十住位,才是成佛的入门阶段。
所以,禅宗的开悟,还要“悟后起修”,就是“理需顿悟,事须渐修”。渐修,就是渐次修证,是渐进的、有次第的修证,所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佛经讲,一个人若想超凡入圣到成佛,整个过程漫长而且遥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就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修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为佛是两足尊,智慧和福德圆满。所以个人就算开悟,只是理上见到佛性,在事上还要利益一切众生,就是积累福德,同时还要广修智慧。
因为开悟并未了脱生死,禅宗历史上很多开悟的禅宗大师,由于没有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转世就成为大富贵之人。像草堂青禅师作曾鲁公,五祖师戒禅师后生作苏东坡,真如喆禅师荼毗的时候连他穿的纸袄都烧出舍利,最后生到大富贵处成了一个皇帝,都没有解脱生死。所以,靠自力之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说这番话的意思和永明延寿大师的做法是一样的,唯有永明延寿大师,一生兼二宗的祖师——禅宗和净土宗的祖师。所以他老人家就有资格来比较禅宗和净土宗之间的异同。而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先参禅悟道,大彻大悟后,反过头修净土念佛法门,这是在做给我们看,让我们对念佛法门引起足够重视。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句话,实际上是劝禅宗开悟的人和参禅的人,也要具足信愿念佛,这样才能往生西方净土,一生成佛。
《阿弥陀经》里有一段经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往往让我们很多净土念佛的修学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哎呀!一心不乱,做不到啊”,甚至最终放弃净土念佛法门。实际上《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而玄奘大师翻译为“一心系念”,这个翻译是比较适合的,系念就是挂念,就像心里挂着一个事,就是挂念阿弥陀佛。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道”,很容易做得到。阿弥陀佛成佛前发的四十八愿渡众生,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临终十念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是摄受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所以绝不会把往生的门槛提得很高。只要你相信,愿意去,散乱心念佛都可以往生,在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先是佛光一照,散乱心就提升到功夫成片。所以之所以能带业往生,具足信愿持名念佛很重要。
可以看另一部净土经《无量寿经》中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善导大师在诠释《观经》九品往生上品下生里面谈到,只要唯发菩提心。唯发菩提心,怎么去理解这个菩提心?善导大师有个基本的诠释:就从厌苦开始,就是厌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来求往生极乐净土,到那里圆成自性的无生法忍,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度苦难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是什么?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是什么?就是摄一切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那么到了澫益大师对这个菩提心有一个更为单刀直入的诠释: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辨识清楚,这个菩提心的核心的内涵还是信、愿。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印光大师临终时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过,“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大安法师开示:所以靠自力成佛是很难的,这个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直强调的,不能自负。如果自负,很可能耽误的就不是一生了。因为一经轮回,很多人就不知道前世的事,更别说修行了。所以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门,有的念佛念个三五年就往生了。现代往生的例子,海贤老和尚念了一辈子的阿弥陀佛,年往生的。证明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存在。因为海贤老和尚念了92年佛,跟阿弥陀佛见过至少十几次见面,至少也有十次以上的见到极乐世界。所以,古德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么理解,就是开悟了最好也要念佛求往生,因为关系到一生能不能真正成佛,大安法师开示。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námóāmǐtuófó)或阿弥陀佛。